2024-01-24 09:08 来源 : 和龙市乡村振兴局
打印 | 字号:

传承红色基因加快推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

和龙市有着光辉灿烂的革命斗争历史,中共东北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建立在和龙,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先烈英勇足迹,是国务院认定的全国老革命根据地和一类革命老区,一曲传唱大江南北的《红太阳照边疆》就是“和龙精神”的高度凝结。2022年以来,和龙市立足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乡村文化、民俗文化融合优势,不断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培育壮大乡村文旅产业,推动群众实现“口袋”“脑袋”双富。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补助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资金6090万元支持下,全面整合社会资源,累计撬动了3.02亿资金,覆盖5个镇、10145名脱贫人口的乡村振兴开展示范区建设,迈开了乡村“五大振兴”坚实步伐,在新时代焕发革命老区新风采。

一是做好红色文化遗产传承,提升公共文化阵地服务能力。深入挖掘示范区内抗联红色文化,充分利用青山里战迹地、渔浪村抗日根据地、百日坪战迹地、药水洞抗日纪念地、马鹿沟战迹地、牛腹洞石洞革命遗址等特色鲜明的红色资源,联通“平岗平原”稻田农家、金达莱民俗村、“桑黄小镇”,与光东村和边境沿线一线贯通,形成全域旅游和干部教育示范带,有力承接各级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和研习活动,西城镇金达莱村成为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的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龙市3条主题线路入选吉林省2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电视剧《冰火》在和龙开拍。加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村民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建成文化广场4928平方米、文化活动室56间、图书4.6万册,大力开展歌咏比赛、戏曲下乡、电影展映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参加州“文明镇村”评选,州级以上文明村占比27.6%,选出“干净人家”293户,涌现出“和龙好人”30名,全面改善示范区各村环境面貌和农村精神风貌。

 

1棚膜经济

二是提升文化旅游品质,培育壮大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依托红色资源,打造龙门、金达莱、延安等10多个乡村旅游点,顺合鑫牧业、元池地窖辣白菜、大阳参业等农业企业联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提升。青龙渔业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金达莱村和光东村列入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延安村和柳洞村列入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金达莱村2天1夜农家大院、光东村归心民宿获评国家丙级旅游民宿,和驴小镇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获评吉林省3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打造“沉浸式”研学基地17个,可分别接纳50-200人不等的培训。依托联合国老龄事业可持续发展峰会组委会“世界长寿之乡” 及“世界老年宜游城市”品牌,打造以生态康养为主题的“八家子桑黄特色产业小镇”,在发展桑黄项目的同时,多措并举有序推进民族食品加工、珍禽养殖、水稻种植等产业共同发展,实现多元发展,遍地开花。

 

2:金达莱村

三是完善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深入挖掘《红太阳照边疆》《海兰江畔稻花香》等群众口口相传的经典歌曲等所蕴含的文化资源,挖掘朝鲜族民俗以及渤海国历史等文化,完成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建设规划编制。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族三老人”及省级“稻草编织”“石锅制作技艺”等乡村旅游项目进行梳理保存,朝鲜族稻草编进入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名单公示。编排大型舞蹈剧《故乡金达莱》,高度还原历史人文、自然风情和感人至深的红色篇章,汇集中国朝鲜族特色舞蹈、声乐、情景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被11家旅游企业纳入旅游线路。民俗食品加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带动“庭院经济”进入快车道,企业“订单式”向农户采购“地窖泡菜”所需蔬菜,促进群众增收。形成集农产品生产销售、民俗旅游、观光体验、风味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村田园旅游新区,群众返乡创业就业规模持续增加,农户务工收入稳步提升,形成与农户的密切利益联结机制,延伸村内产业链条,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激活边境小城发展动力,“三产融合”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