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5 12:40 来源 : 和龙市统计局
打印 | 字号:

和龙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紧迫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实施项目攻坚、服务业攻坚和脱贫攻坚,全市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为全力推动旅游城、健康城、开放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1.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9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37.95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18.04亿元,增长10.6%。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5107元,比上年增长7.1%。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4:60.4:28.2调整为9.2:61.5:29.3。全市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175700人,比上年同期减少3971人。其中城镇人口110615人,占总人口的63.0%,全年出生人口1166人,死亡人口165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8‰,自然净减人口489人。汉族人口90780人,占总人口51.7%;

 

朝鲜族人口81822人,占总人口46.6%。男性人口88671人,占总人口50.5%;女性人口87029人,占总人口49.5%。

全年全口径一般预算财政收入46454万元,比上年减少13556万元,同比下降22.6%。其中市本级财政收入33943万元,下降28.3%。一般预算支出313112万元,比上年增长39.3%。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3289万元,增长21.5%;教育支出36399万元,增长27.6%;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9511万元,增长184.1%;农林水事务支出46989万元,增长30.4%;交通运输支出4867万元,增长50.5%;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26776万元,增长65.2%。

 

  年末全市城镇实际新增就业5757人,比上年减少59人。其中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906人,比上年减少358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887人,减少30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683人,增长3.2%。其中异地转移就业20345人,增长6.2%。

二、农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2.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6%。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678公顷,比上年减少13公顷。粮食生产“狮子山”台风影响减产、减收,全年粮食总产量12.7万吨,比上年减产5338吨。

全年大牲畜存栏数29151头,比上年下降32.6%。其中牛存栏数27758头,下降9.8%;猪存栏数22892头,下降1.2%;羊存栏数10543只,下降10.4%。全年肉类总产量6762吨,下降8.0%;水产品产量223,增长6.7%。

 

全年木材产量2.2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90.2%;未成林、成林抚育管理面积6.0万公顷,增加1.2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94.63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市属工业实现总产值93.38亿元,增长9.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1.86亿元,增长6.8%,占GDP比重为51.7%,比上年下降4个百分点。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99亿元,比上年增长6.2%;实现利润总额3.38亿元,增长9.9%;亏损企业亏损总额0.24亿元,增亏0.1亿元;产销率97.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5亿元,比上年增长103.1%。其中资质以上建筑施工企业施工面积28.3万平方米,下降24.3%;竣工面积13.3万平方米,下降7.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1亿元,比上年增长9.7%。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6亿元,增长45.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9.8亿元,增长8.4%,其中工业投资26.6亿元,增长6.8%,占投资总额的43.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0.7亿元,增长13.8%。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2.5:64.2:33.3。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9亿元,比上年下降36.7%。房屋施工面积12.0万平方米,下降68.2%。商品房销售面积6.6万平方米,增长26.9%。

 

五、贸易

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40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5.86亿元,增长8.2%;住宿餐饮业零售额4.54亿元,增长15.4%。

 

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7492万美元,下降13.2%。其中进口总额4832万美元,下降23.5%;出口总额2660万美元,增长15.2%。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年末全市公路货物周转量24514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2%;旅客周转量13011万人公里,下降2.8%。

全市邮电通信业实现业务收入7006万元,比上年下降2.9%。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28744户,减少306户;移动通信电话用户数79100户,增加2304户。计算机宽带互联网用户19068,减少423户。

全年全市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6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0%;实现旅游收入3.6亿元,增长25.0%,创旅游业历年来的最好水平。

七、金融

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6.8亿元,比年初增加9.3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1.6亿元,增加4.0亿元,居民人均储蓄余额29340元,比上年增加2898元;单位存款余额24.0亿元,增加5.1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7.6亿元,比年初增加4.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0.5亿元,增加1.3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5.9亿元,增加3.6亿元。

全年人寿保险公司和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9274万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180万元,增长30.0%;人寿险保费收入6094万元,增长17.4%。受今年8月底“狮子山”洪灾影响,全市各类赔款大幅增加,累计支付6096万元,增长124.3%,其中,财产险赔款2204万元,增长132%;人身险赔付3892万元,增长93.0%。

八、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全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4267人,征缴养老保险费2.3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0.6%。全市离退休可发放人数32075人,拨付养老金总额为7.2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为100%。城乡居保参保人数42177人,缴费人数23340人,缴费率达93%。累计收缴保费537万元,为18837名城乡居民按时足额发放养老保险金1835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6035人,扩面完成271人;征缴失业保险费779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41.9%。全年领取失业金人数360人,发放5364人次,发放失业金517万元,其中代扣医疗保险费金额88万元。失业金按时足额发放率100%。

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6006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参保人数55008人;工伤医疗参保人数34510人;生育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4021人。全年医疗保险支出金额12690万元,比上年增长15.0%。

全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143人,比上年减少296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920人,增加518人;农村五保供养人数267人,减少1人;抚恤、补助优抚对象总人数1179人,减少35人;拥有农村福利服务中心3个,收养人员177人。全年民政事业费实际支出17788万元。其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6357万元,减少84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及农村社会救济1774万元,减少503万元;救灾支出5067万元,增加4641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16年,全市共有小学校13所,在校学生4292人,专任教师610人;普通中学17所,其中初级中学15所,在校学生2018人,专任教师631人;高中2所,在校学生1415人,专任教师180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97人,专任教师40人;幼儿园16所(含民办11所),在园儿童2316人,专任教师210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拥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1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36920户。年内图书馆新购图书6000余册、杂志160种、报纸40种。全年文化馆累计接待群众11万余人次,图书馆累计接待读者6.1万余人次,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1.5万余人次,体育馆接待群众1.8万余人次。全市各镇、各行政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普及率达100%。

全市共拥有卫生机构17个,卫生技术人员695人,其中执业医师202人。医院、卫生院15个,实有床位704张。

全市共确定新农村合作定点医疗机构17家。年内参合农民达到45498名,参合率为99.98%,基本实现了农村常住人口应保尽保。农民医保不断受益。全年住院报销患者人数4741人,门诊报销患者人数16050人,门诊一般诊疗12277人,慢性病报销患者11691人,共有32482人次享受到了合作医疗带来的优惠政策,共补偿金额2129万元。

十一、城市建设

全市公交运营车辆67辆,运营出租车500辆。全市自来水日综合生产能力2.6万立方米/日,天然气年供应总量47.0万立方米,总供热量140.9万吉焦,供热面积28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总面积259公顷公园绿地面积53公顷。全年城市维护建设投资额1亿元,比上年下降18.6%。

 

说明:1、本公报为年度快报初步统计数据,实际数以《2016年和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鉴》为准;

2、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

3、本公报和龙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人均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