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龙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和龙市统计局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11220000013618248F/2024-02337
分  类: 统计信息 ; 其他
发文机关: 和龙市统计局
成文日期: 2023年03月27日
标      题: 和龙市县域经济对稳就业工作的影响分析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3年03月27日
索  引 号: 11220000013618248F/2024-02337 分  类: 统计信息 ; 其他
发文机关: 和龙市统计局 成文日期: 2023年03月27日
标      题: 和龙市县域经济对稳就业工作的影响分析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3年03月27日
和龙市县域经济对稳就业工作的影响分析
  2022年,和龙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广泛宣传就业优先政策,全力以赴做好稳就业各项工作,确保全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7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8%;农村劳动力转移1.07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2%;新创建省级返乡创业基地1家;创业担保贷款发放2060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206%;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4399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8%。

  一、和龙市就业环境与现状

  (一)就业环境。

  和龙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南部,与朝鲜咸境北道、两江道隔图们江相望,全市行政区划面积5069平方公里,境内国境线长165公里,设有南坪、古城里两个对朝国家级陆路口岸。全市户籍人口15.39万人,朝鲜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0.5%,是一个以工业、商贸、旅游、特色农业、新能源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城市。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和龙市光东村,让全国人民知道了《红太阳照边疆》这首唱遍大江南北的歌曲反映的正是和龙市的风土人情,让和龙在全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对推动全市商贸、旅游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稳就业工作也起到了积极影响。

  (二)就业现状。

  2022年,全市18-60岁户籍人口9.15万人,占总人口的59.4%,60岁以上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31.4%,远远超过10%的标准线,全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劳动力人口整体偏低。近年来,受新冠疫情和复杂国际环境双重影响叠加,全市商贸和旅游业受到较大冲击,部分企业运营困难,中小企业总量进一步萎缩,近几年登记失业人员有所增加。2022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024人,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处于恢复期,用人需求不确定性增加,全市稳就业工作面临诸多困难。但总体来看,随着经济的持续恢复,全市大力实施“就业优先”工作,全年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6场,推送岗位超1000余个。提出“乡村振兴提升计划”,全年通过生态护林员、河道保洁员、农村村务岗等岗位安置脱贫人口2648人,提前超额完成就业各项任务目标,全市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二、县域经济与稳就业工作的内涵和外延

  十里长街市井连,稻菽重浪陌上阡。2022年,全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落地见效,经济保持恢复态势,产业持续升级发展,为全市稳就业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97亿元,比上年增长0.7%,三次产业结构为14.8:33.5:51.7。

  (一)县域经济发展与稳就业的内涵

  就业作为“六稳”“六保”工作的首要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一个地区在某一时间段内人民群众的社会福利水平以及基本生存状态,成为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前提。而对稳就业工作来说,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将成为最深远和最直接的因素。而且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和三次产业融合的枢纽,要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在提供就业岗位、吸纳就业人数、稳定就业群体上的重要纽带作用,推动县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将对稳就业工作产生重要影响,也是解决稳就业工作最直接、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

  (二)县域经济发展与稳就业的外延

  新时期县域经济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综合体,是以发展城镇经济为主体,以保障农业安全为基础,通过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全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与稳就业工作的切入点是城镇经济要吸纳最广泛的就业人口,农村经济要守住农村就业红线,保障务农人数的稳定性,这就要求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

  当前国内普遍农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偏低,缺乏组织生产、计划经营等先进管理手段,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且不稳定,前端市场的需求信息获取困难,导致农产品生产的浪费。所以,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对稳定农村就业人员、提升农民收入有着重要作用。

  以和龙市光东村淳哲有机大米专业农场吗西达有机大米品牌为代表,近年来企业通过转包土地扩大种植面积,高于市场价集体收购种植户大米,购置年产1000吨大米的加工设备,通过抖音等各大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农业产业化、链条化、融合化使光东村吗西达有机大米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形成全产业链,产品远销国内一线城市并出口韩国、日本等国家。农业产业化程度高为企业创收的同时,还为农村集体经济提供近200人的就业岗位,并带来60余万元的集体收入,实现种植户人均近600元的增收,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稳定农村就业形势起到推动作用。

  2.提升工业产业链程度。

  县域经济中的工业产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层次低、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小、产业链条不通畅等问题。因此,提升工业产业链连接程度,将有助于提高县域产业生产整合,提高生产端与销售端市场化率,提高产品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企业营业利润,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最终扩大企业就业人数。

  以和龙九星服装有限公司、欧展服饰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和龙边境经济合作区服装产业园,是以服装生产加工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园。产业园立足区位特点,整合国内外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吸引国内服装企业转移,提升工业产业链连接程度,提升经营利润,减低经营风险,有助于扩大办企规模,且服饰生产加工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2022年,产业园服装生产及配套加工企业34户,实现工业产值超过6亿元,提供6000余个农村就业岗位,目前园区正在加快推动8个重点服装产业板块建设,和龙市宁波昪和峪产业园项目已完成竣工验收;阿尔本服装科技产业园、吉地科技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已完成部分建筑物主体或封闭施工,计划2023年内全面竣工,建成后预计将新增农村就业岗位15000余个。

  3.加快市场主体培育。

  在县域经济中,除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吸纳就业人群的主体外,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也是稳定就业的重要载体。县域经济可以承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县城和小城镇也是百姓主要的就业地和生活地。加快市场主体培育,激发消费活力,刺激市场繁荣,以新的空间载体、体验场景,逐步升级现有业态,辅之以连锁品牌的扩张下沉,以复合型文旅、商贸、教育、农业、大健康、夜间经济、村集体经济、数字电商等,让私营和个体经济成为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促进消费转型升级的有效抓手、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闪亮名片、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稳定就业的强力引擎。

  2022年末,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1908户,比上年末增长10.3%。其中,企业总户数2368户(包括私营企业、内资企业、外资企业)增长10.8%;个体工商户8498户,增长12.3%;农民专业合作社1042户,增长5.8%。年末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215户,其中企业230户,个体工商户92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57户。

  4.加强招才引智力度。

  县级城市作为承上启下、城乡体制的连接点,在招才引智上一直面临诸多困难。高层次人才向城市聚集,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县级城市普遍面临“空心化”困境。近年来,全市户籍人口呈下降趋势,人口、人才外流现象仍然存在。吸引创新性人才和就近城镇化的高素质农民,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经济发展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发展,扩大就业规模,稳定就业人数是发展基础,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核心是吸引、留住人才,在保障稳就业人数“量”的基础上,还要保障稳就业中人才“质”的突破。

  2022年,全市公务员、事业单位和企业招录人才500余人。从2016年开始到2021年截止(2022年受疫情影响未开展),全市实施招才引智工作,共引进“211”“985”高校毕业生46人。其中,2016年招聘硕士研究生7人;2017年招聘硕士研究生16人;2018年招聘硕士研究生3人,本科1人;2019年招聘硕士研究生6人,本科1人;2020年招聘硕士研究生4人,本科4人;2021年招聘硕士研究生4人。全市着力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拓宽人才成长空间,扩展人才提拔渠道,打造高素质人才干部队伍,真正将人才“人留下、心留住”“扎根和龙、奉献和龙”。截至目前,在引进的46人中,已提拔副科级干部7人,落实8级职员待遇10人、十级专技待遇1人。

  三、稳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稳定就业人数但难以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城市,当前县域工业经济还是以转移承接城市经济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以低价的土地和劳动成本作为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因素。虽然以服装生产加工产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稳定就业形势,保障就业人数,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但难以提供较多高薪酬、高待遇、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从薪酬标准看,2022年,全市最低工资标准为1540元/月,低于首府延吉市200元/月,低于全国最高标准上海1048元/月。目前全市企业不同程度均存在缺工问题,但缺工企业能够提供的薪资待遇水平,技术工人岗位工资在3500元左右,普通工人岗位在2500元左右,分别低于延吉市技术工人岗位和普通工人岗位工资500元左右,低于长春地区技术工人岗位工资和普通工人岗位工资1500元左右。低价的劳动成本不能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期优势因素,加大企业研发力度,提升企业科研水平,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将是未来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高质量就业的重中之重。

  (二)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等结构性矛盾和人力资源供求总量矛盾逐步凸显

  通过走访调研全市各行业领域共30户重点企业用工情况,从了解情况看当前大部分企业在用工需求方面存在人员短缺,供需矛盾依然存在。从性别比例看,供需整体男多女少。从行业类别看,居民服务业供岗最多,招聘人数也多,批发和零售业供岗其次,制造业排第三,其他行业供需相对较少。从用工缺口来看,相比技工及专业技术人员,普工的缺工量最多,流动性也大。从年龄上看,企业普遍需要25-34岁的劳动者比例最多,而求职者中35-44岁年龄结构者最多,存在明显的需求矛盾。从受教育水平来看,求职者以大专学历为主,本科以上学历求职人数相对较少,对于需要高学历人才的企业来看,招聘存在困难。从用工单位类型看,国有、集体企业和联营企业用工人员较为稳定,有限责任公司普遍人员缺口大,人员流动性也大,高级技工留不住,初级技工培养周期和成本过高,人力资源供求总量矛盾逐步凸显。

  四、建议

  (一)想稳就业、高质量就业,就要把县域经济发展同内外区域经济结合起来

  想要实现稳就业、高质量就业,就离不开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县域经济想要蓬勃发展,也离不开稳就业形势和高质量人才。稳定就业形势、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就要把县域经济发展同内外区域经济结合起来。一是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外部区域依赖性。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大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等,都会给相关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争取国家或省区的大型项目投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也会形成大量的就业机会。二是县域经济发展也具有很强的内部区域经济依赖性,要抓住自身的地域特色,构建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依托全市农业优势产业,分裂出第二产业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在依托绿水青山优势,分裂出第三产业的乡村旅游,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吸纳大量就业人员。三是县域经济发展要依靠新经济的跳跃作用。数字技术普遍应用缩短了城乡距离,拉近了产业间的合作关系,“智能快递”催化了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美团”“饿了吗”激发了消费市场新模式,“抖音直播带货”形成了线上经济新动力,而新经济产业以就业灵活、从业门槛低、高工资待遇的独特优势成为吸纳就业人员的新形式。

  (二)想稳就业、高质量就业,就要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想要补足技能型人才缺口,一是要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形成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培养一大批高、精、专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实现由数量就业向质量就业的转变。二是要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让广大家长和学生正确认识技能人才的价值,克服世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确立技能人才也是人才的观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树立学生们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以培养学生的技术本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为教育重点。三是各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要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与上升通道的衔接,为全市技能人才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